今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“实业兴国 实干兴邦”主题报道,其中提到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。随后,雷军在微博上进行了转发。
“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,两个场景令人感慨万千。
研制第一辆国产轿车时,无资料、无经验、无设备,工程师只好从进口废钢中寻找汽车相关零件进行测绘,整个车身制造和各种钣金件加工几乎完全靠工人一锤一锤敲打。
如今,走进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,超过700个机器人参与零件运输、汽车组装等环节,200多道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100%,平均每76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。”
此前,环球时报报道称,YU7现象折射中国经济新预期。根据第三方数据,YU7上市72小时内,小米汽车全国335家门店中,平均每店锁单800至900台,锁单率高达75%-80%。
外媒发出感叹:“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”。经济学家、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也认为,这毫无疑问这是现象级事件。在整个汽车工业史上,从来没有谁能一下子能有这么高的订单量。
对于YU7现象背后的原因,厉克奥博首先将它归因为中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。中国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但储蓄一定要转化为消费,才能给经济提供强大的动能。
过去我们是“短缺型经济”,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新的兴奋点出现。最早,大家买自行车、买手表、买缝纫机;后来工业化有了较快发展,尤其是民用领域,冰箱、电视、洗衣机,它们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;之后,大家开始买房买车。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,大家这些年好像觉得智能手机都换完了,汽车市场也接近饱和,似乎找不到消费领域的兴奋点了。
“YU7现象”让消费者一下很兴奋,原因就是大家看到通过企业在先进科技上的创新,可以创造新的增长点,新的兴奋点。YU7的热销证明中国的需求市场是非常庞大的。
用户愿意花这么高的支出来购买一个汽车产品,体现的是对未来的积极预期,不管是对于中国经济,还是对于自己的生活。我们有非常多有活力的、愿意参与经济活动的、对未来有着积极乐观向上期待的年轻人。他们相信,生活还是会越来越好的,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增长的一个基本的底气。